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作者:贾涛

  《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发表贾涛文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的得失之于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的发展;第二部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学发展的局限;第三部分,得失之于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借鉴;第四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学东渐文化大潮,中西方美术交流开始活跃,促使一部分人眼光向外,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同时也促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守护者们竭诚呵护之,与否定思想针锋相对。由此便掀起了一场有关中国画学术研究的狂澜,许多人喜欢用“中国画学”作为它的关键词。当时的中国画学发展态势可以用“迅猛”一词来形容,一如当今的艺术学理论,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学科相比,中国画学的确立于不败之地。它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队伍庞大,社团众多;第二,研究成果丰硕;第三,国内国外画学研究交相辉映;第四,相关学术期刊众多,学术论文丰硕。这种态势理应如人所愿,趁势建构起中国画学学科——它确实已然具备了学科建设的各种学术条件:如中国画学史、中国画学文献及其整理,中国画学知识体系等;同时又拥有一支庞大的学术研究队伍,以及成就斐然的学术成果。然而,这一学术潮流随着时间推移很快便沉寂下去,甚至销声匿迹,形成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之局面。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画学研究在学术界基本变成个人兴趣,只有一些个别学者还在坚持,而画学研究的风势、规模与成果都一落千丈。在高校,不仅没有以往如北京大学、上海美专、国立杭州美院等高校那种骄人的画学研究社团,甚至连中国画学(论)课程都不见踪影。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画学(或中国画论)课在高校还十分罕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2000年之前只偶尔邀请一些学者做过中国画学的专题讲座。

  进入21世纪,即轰轰烈烈的中国画学学术研究沉寂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一些高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开始招收中国画学(或中国画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最近又有重拾昔日风头之势。而作为一个学科,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才重新认识到这一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于是开始撰文发声,强调要重视中国画学学科建设,著名学者陈绶祥、陈振镰、郎绍君、刘曦林等皆有相关文章与言论,笔者也曾撰文呼吁。这些本该在20世纪上半叶一气呵成的学科建设问题,直到今天还悬而未决。

  中国画学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的火热到下半叶的冷落,说明了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有哪些?当然,它离不开时代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但是最根本的,恐怕还要从学术与学科发展自身去找原因。因为同样的时代气候变换,却造就了其他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文学、美术学、戏剧学、影视学等,而中国画学显然后劲不足。说到底,不能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与维度去解决其学理性问题,才是其发展阻滞的关键因素。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文章:教育观察:未来的顶级人才需要什么思维格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imidu.cn/news/guancha/1988556395FG3I9D3K2D58H1H9DI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