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庆阳这些地名关联的红色故事

  王宏权

  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传承。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符号,也是一段艰苦卓绝、峥嵘岁月的记忆。

  历史上的庆阳“北控胡羌,南藩关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宁夏的环县,山峁连绵不断,史称“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钥”;东靠陕北的合水,“原阜盘旋,沟涧辐辏”,与峰峦起伏、绵延400千米的子午岭林区浑然相连,成为天然屏障;南邻关陕的正宁、宁县,史载“联络关陇,襟带邠岐,川谷高深,地形险固”;西当六盘山的镇原县,“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重要的战略地位,险要的地理形势,使庆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庆阳是甘肃革命老区之一。1935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宁县太昌镇,北宋时为永昌镇,金代设大昌镇,属定平县。清代中期至民国中期,为太昌镇。1925年,西北早期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王孝锡回到家乡宁县太昌镇组织成立太昌青年社。这是甘肃成立最早的进步青年革命团体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陇东播撒革命火种的开端。1927年创建中共邠宁支部(旧址位于今宁县太昌镇肖家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也是在整个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太白,山清水秀,有“小江南”之称,以古时建有“太白金星”庙而得名。今天,这里有合水县太白镇太白村。1930年10月,刘志丹在这里开展兵运活动,消灭了陇东民团军第24营,缴获枪支和骡马,史称“太白收枪”,亦称太白起义,揭开了甘肃武装斗争的序幕。

  寺村,今正宁县永和镇辖村,位于正宁县四条塬之一的永和塬,东至陕西省宜君县石底镇,西至于家庄, 南至湫头镇,北至石家湾子,所属地域包括正宁五顷塬、西渠、龙咀子、孟家河、南邑、湫头、新庄子、于家庄等一大片村镇,方圆一百多华里。这里属于山塬地区,林木丛生,地形起伏,沟壑纵横,人口稀疏,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落后。民国时期,永和塬有湫头、永和两镇,只有在永和镇所辖的寺村设立集市,名头响亮,所以那时人们把永和塬称作寺村塬。1932年3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寺村塬建立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这是以谢子长、刘志丹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创建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陕甘边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以寺村塬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包家寨,坐落于今合水县蒿咀铺乡东南的张举塬村后边沟畔,是个极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历史回溯到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包家寨子召开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史称“包家寨会议”。会议以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寺村塬游击根据地和照金根据地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军队建设、创建根据地和战略部署作出三项重大决策。撤销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四十二师,将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大队和耀县三支队合编为红三团,将红四团改编为骑兵团。在陕甘边界桥山山脉中段的陇东南梁地区建立中心根据地,发展和壮大主力红军,建立红色政权,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划分三个游击战略区,组建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分别以陕北、南梁和照金为中心发展,后来三路游击相互策应,终于成就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大业。

  南梁,位于陕甘两省交界的梢林之中的一个村镇,却是一个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的地方。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进入南梁,先后在荔园堡、阎洼子、赵家沟一带肃清小股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1934年2月,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红色区域扩展到保安、安塞、甘泉、鄜县、庆阳、合水、宁县、正宁、旬邑、淳化、耀县、宣君和中部(今黄陵)等10余县的大部分地区。2月25日,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11月1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老爷庙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习仲勋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在荔园堡召开,适逢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全体与会代表、工农红军、游击队及群众3000余人,在荔园堡庆祝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椎牛宰羊撸串听曲 看看魏晋时期河西士族的奢华宴居

下一篇山顶上的“大唐荣光”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